中国的国际学校在广义上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定义:一般由领事馆或外籍机构开办,直接引进国外的原版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国外保持同步,只接收外籍及港澳台籍孩子就读,通常开设幼儿到高中课程。
例子:上海惠灵顿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上海耀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杭州国际学校(HIS)、杭州钱江贝赛思国际学校。
公办学校国际部(班)
定义:一般是公办学校在高中阶段开设的,按照国外课程体系、教材和考试测评,接收中国籍学生,有国外高中课程的国际班,报考需要中考成绩。
例子:上海中学国际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杭州外国语学校剑桥国际高中、杭州高级中学国际部。
民办双语学校
定义:由中国公民或机构成立的学校,部分或者全部采用国外课程体系、教材和考试测试,以中国学生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民办学校。此类学校通常不要求海外身份,在小初阶段,学生需要同时接受国际课程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学习,一般称之为融合教育。
例子:上海民办平和双语学校、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杭州萧山区威雅实验学校、杭州橄榄树学校。
此外,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国际学校还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类:
按办学主体及招生对象分类: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主要面向在中国境内持有居留证件的外籍学生,有些学校也会招收部分中国国籍学生,但比例通常严格控制。
公立学校国际部(国际班):通常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设,要求学生具有当地户籍,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学校。
民办国际学校:不对学生的户籍和国籍做限制,提供双语教育和国际课程,面向全球招生。
按国际组织的背景和意识形态分类:
A类国际学校:传统的国际学校,主要招收非学校所在国公民的外籍学生,教师一般也为非学校所在国的外籍教师,使用英语授课。
B型国际学校:具有国际组织的背景,传承和传播国际组织的意识形态和理念,家长一般为跨国机构精英或外交官等,学校数量较少。
C型国际学校:由投资者私人或私立机构注资运营的私立学校,生源主要为所在国当地学生,学校开设引进的国外课程和本国政府要求的课程。
按教学语言和教育模式分类: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教学语言通常是学生的母语或英语,提供与国外学校一致的学习环境。
双语国际学校:将国际课程与本地课程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公立学校国际部:学生同时学习国家课程和国际课程,国家课程由普高班老师负责,国际课程由双语老师和外籍老师共同负责。
这些分类方式可以帮助家长和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类型国际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从而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