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提档人数的确定通常遵循以下步骤和原则:

确定提档比例

高校在招生时会根据招生计划和自身情况确定一个提档比例。这个比例通常在105%到120%之间。例如,有的高校规定本科一、二批院校的一志愿按1:1.2的比例确定提档人数。

计算提档人数

根据提档比例和招生计划,计算出学校预计提档的人数。例如,如果某校招生计划为140人,提档承诺为不超过120%,那么提档人数初步确定为140*120%=168人。如果出现小数点人数,则四舍五入。

确定投档线

提档人数确定后,学校会按照招生计划录取结束后,将把多余的百分之二十考生档案退回省招生考试院。提档的最低分便称为提档线。例如,如果某大学招10名学生,按120%投档,那么省招办会向该校投12名学生档案,第12名即最低提档线。

考虑特殊情况

某些省份可能取消调剂政策,这会影响考生对专业的选择,进而影响投档线的预估。

使用线差法,即计算往年的线差(投档线与批次线的差值),然后根据当年的批次线预估投档线。

退档情况

高校不会无缘无故地退掉高分考生而录取低分考生。一般高分考生被退档,有三种情况:一是考生的分数虽然高于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但未达到所报专业的录取专业分数线且又不服从调剂;二是虽然总分较高但相关科目较差;三是身体条件不符合所报专业的要求。

综上所述,高考提档人数的确定是一个综合考虑招生计划、提档比例、考生成绩分布以及特殊情况等多个因素的过程。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充分了解各高校的具体提档比例和规则,以便更好地进行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