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策性意见答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审设问
明确答题的主体和问题。例如,问题可能涉及政府、企业或个人,需要针对具体主体提出相应的政策或建议。
从材料中找方法
如果材料中呈现了负面现象,其反向做法就是正确的方法。
如果材料中呈现了正确做法,对这种做法加以概括和总结即可。
从教材知识中找方法
有些问题教材本身就给出了答案,此时应回归教材找方法。
从主体的职责入手找方法,这在政治生活试题中比较常见。
从当前政策(党和国家重要会议提出的重大措施)中找方法。
结合时政知识和社会知识
措施建议类试题要求考生思维开阔,具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教材、背景材料、时政知识、社会知识等思考对策,见解深刻,措施得当,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阐述符合逻辑
所提措施或建议应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并且阐述要符合逻辑。
格式规范
答案格式可以是“材料中的做法+做到了+对应的做法转换的教材语句”。
示例
设问:针对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提出你的政策性建议。
答题思路:
审设问:
主体是政府,问题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从材料中找方法:
如果材料中提到某些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反向做法是增加这些地区的教育投入。
从教材知识中找方法:
根据教材中关于教育公平的理论,提出增加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等建议。
结合时政知识和社会知识:
参考国家关于教育公平的政策,如“双减”政策,提出具体措施。
阐述符合逻辑:
说明增加教育投入和优化资源配置如何有助于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格式规范:
材料中提到的做法是“增加教育投入”,做到了“优化资源配置”,对应的做法转换的教材语句是“根据教育公平理论,政府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系统地回答高考政策性意见题,确保答案既有针对性又有逻辑性。